創業初期怎麼選?記帳士與會計師的差別與合作建議
先搞懂「日常營運」與「需簽證的關鍵節點」
新創每天要處理發票、薪資、報稅與登記異動(日常營運)。
但在募資、貸款、補助或股權調整時,常被要求會計師簽證或查核報告(關鍵節點)。
因此與其二選一,不如職能分工+協同作業,把錢花在刀口上。
職能差異一覽(你該找誰?)
記帳士能做的事(偏日常、流程與申報)
- 做帳與報稅:營業稅、營所稅、扣繳、地方稅定期申報
- 人事投保:勞健保投保單位設立、加退保
- 登記代辦:公司/商業設立、變更、停業/復業
- 開票與帳務流程:電子發票平台設定、字軌管理、收支對帳
- 稅務與法遵提醒:申報曆、罰則風險控管與表單檢核
會計師能做的事(具簽證、查核與鑑證權限)
- 財務報表查核/核閱與簽證(銀行、投資人、董事會常要求)
- 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簽證、移轉訂價報告審閱
- 資本額驗資/現金及實物出資鑑證
- 內控制度與治理建議、盡職調查(DD)
- 補助款與專案經費結報查核
簡單記:記帳士=把日常跑順;會計師=把關鍵檢核做實。
創業情境 × 推薦合作模式
剛成立(0–6個月)
- 記帳士:建置會計科目/開票流程、報稅、投保單位
- 會計師:若有現增/投資入資,辦理驗資與股權文件檢核
開始有營收(6–18個月)
- 記帳士:月/季帳務、現金流與毛利追蹤、發票與字軌控管
- 會計師:年度結算申報簽證(視規模/需求)、補助/標案需「會計師查核數」時介入
規模化或要貸款/募資
- 記帳士:準備管理報表、應收應付齊備、資料歸檔
- 會計師:出具查核/核閱報表、財測假設檢核、投資人要求的稽核程序
資料流與分工SOP(避免資訊斷裂)
月度
- 業務/後台→記帳士:發票與收付款、薪資名冊、費用單據
- 記帳士→創業團隊:管理報表(損益/應收應付/現金流)
- 重要議題(資本、租賃、補助)標記彙整,季末前預約會計師諮詢
年度
- 記帳士彙整總帳與附註 → 交接會計師
- 會計師完成必要程序與簽證 → 回饋稅務與內控建議
- 三方(公司/記帳士/會計師)線上會議校對,統一版本對外
何時一定需要「會計師」?
- 增資/股權變動需驗資或投資人要求
- 銀行貸款、投標/補助要求查核或核閱報表
- 跨境/關係人交易,需要移轉訂價與稅務風險評估
- 準備改制/上市櫃/ESG揭露等中大型治理需求
如何選擇與簽約(兩端都要看)
選記帳士看這些
- 產業理解(SaaS/電商/實體門市各有差異)
- 系統能力(電子發票、POS/ERP串接、雲端文件)
- 回覆SLA與稅務日曆、異常預警機制
- 費用是否含:登記代辦、投保、到府、報表會議
選會計師看這些
- 簽證與專案經驗(投資人/銀行熟悉度)
- 審閱彈性(新創高變動科目處理)
- 溝通速度與教育心態(能把專業說人話)
- 與記帳士協作意願(共用科目表、打樣報表)
新創三件套(實戰清單)
- 標準科目表+開票流程圖(誰開、誰審、何時對帳)
- 月度管理報表模板(損益、應收應付、現金流+KPI)
- 年度節點表(增資/補助/貸款/結算簽證的文件清單與時間軸)
結論|最佳解不是二選一,而是「日常×節點」雙核心
創業初期將日常記帳與申報交給記帳士,把需要信任背書的節點交給會計師;以共用資料與固定節奏協作,就能兼顧成本效率、合規風險與對外可信度。
把錢花在正確的專業上,你的成長會更順更快。
FAQ|記帳士 vs 會計師常見問題
Q1:小公司也需要會計師嗎?
日常不一定;遇到驗資、貸款、補助、投資人要求就需要。
Q2:記帳士能幫我跑完設立與投保嗎?
可以。包含名稱保留、登記、稅籍、電子發票、勞健保等代辦。
Q3:兩邊重複嗎?會不會花雙倍錢?
分工不同。記帳士處理日常與申報;會計師提供簽證/查核。清楚分工可避免重工。
Q4:什麼叫「核閱」與「查核」差別?
核閱程序較輕,提供中度保證;查核程序較深,提供高度保證,銀行與投資人更常要求。
Q5:什麼時候找會計師最省?
交易前就諮詢,避免做完才補件或重做(增資、股權、合約)。
Q6:報稅季兩邊怎麼合作?
記帳士彙整帳冊與附檔→會計師進行結算簽證/審閱→回饋節稅與內控建議。
Q7:可以只用會計師,不用記帳士嗎?
可,但成本較高且會計師通常不接日常庶務;新創多採雙軌較實際。
Q8:要提供哪些資料給兩邊?
發票/收據、合約、薪資名冊、銀行對帳單、固定資產;統一在雲端夾共享。
Q9:SaaS/電商有什麼特別?
要處理平台結算、跨境稅務、訂閱遞延收入;請找懂產業的團隊。
Q10:如何評估是否更換合作對象?
若長期延遲回覆、報表不準、稅務罰鍰頻傳,或無法配合會計師需求,就該評估更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