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與行號有什麼不同?記帳士帶你了解設立與稅務差異
先釐清身分:公司≠行號
在台灣,「公司」依公司法設立、具法人格;「行號」係商業登記之獨資/合夥,屬非法人事業體。
兩者在法律責任、募資彈性、稅負與帳務都有本質差異,影響你之後的風險承擔與節稅空間。
公司 vs 行號差異總覽
設立流程與時程
設公司(概念版)
1. 線上預查/保留公司名稱與業務項目(經濟部系統)。
2. 公司登記(經濟部主管機關);完成後辦理稅籍/發票、銀行開戶。
3. 有僱用時,辦理勞健保/代扣繳等。
相關公司登記服務由經濟部提供入口與指引。
設行號(商業登記)
1. 向所在地縣市主管機關辦商業名稱/範圍保留。
2. 商業登記核准後,依規定辦理稅籍/發票。
依商業登記法與其申請辦法規定,近年多可線上申請。
稅務差異與申報重點(2025)
公司(營利事業)
· 營所稅稅率:20%(課稅所得額>NT$120,000;低利潤企業曾有過渡條款,2020年起一般適用20%)。另有未分配盈餘加徵5%。
· 股利課稅(個人端):股東可在年度報稅時二擇一:
1. 納入綜合所得依5%–40%級距課稅,並享8.5%股利可扣抵(上限NT$80,000/戶);或
2. 以28%單一稅率分開計稅。
· 營業稅(VAT/BT):多數產業為5%,外銷多為零稅率。
· 申報節點:雙月報營業稅;營所稅5月結算申報、9月暫繳(依年度核定/前期稅額)等。
行號(獨資/合夥)
· 不課營所稅;盈餘直接併入負責人或合夥人綜所稅,適用5%–40%級距。
· 營業稅(VAT/BT)同樣適用(依一般/小規模認定),外銷多為零稅率。
怎麼選?三步驟決策指引
1. 風險:須隔離個人資產→公司;風險低/客製接案→行號。
2. 資金與人才:要引資/員工股權/多方合夥→公司;個人工作室→行號。
3. 稅負結構:盈餘多、需股利分配與留才→公司;收入不高、可用個人級距→行號(評估邊際稅率)。
發票與帳務合規提醒
· 不論公司/行號,只要構成營業人,均須依規申請稅籍登記、開立(雲端)發票並定期申報。營業稅體系為VAT/非VAT雙軌,外銷多零稅率。
會計處理受商業會計法等規範,票據與帳冊需妥善保存。
結論|把「責任×稅負×成長性」排進同一張比較表
若你追求資本化、引資與風險隔離,公司制更合適;若是小規模自雇/試水溫,行號簡潔好上手。
無論選哪一路線,都要把稅籍登記、發票/申報、帳務內控一次到位,並依2025年最新稅制調整你的領薪/分紅與資金規劃。
FAQ|公司與行號常見問題
Q1:行號之後可以「改成公司」嗎?
法律基礎不同(公司法 vs 商業登記法),不能直接變更,實務多為新設公司並承接資產/負債/員工。
Q2:公司營所稅到底幾%?小公司有免稅門檻嗎?
一般20%;課稅所得≤NT$120,000免稅。低利潤過渡條款自2020年已轉為20%常態。
Q3:個人收到股利怎麼報?
可選併入綜所稅(享8.5%股利可扣抵、上限NT$80,000)或28%單一稅率分開計稅,擇優。
Q4:行號需要報營所稅嗎?
不用。行號盈餘併入負責人/合夥人的綜合所得稅,依5%–40%級距課稅。
Q5:營業稅(VAT)公司與行號一樣嗎?
就營業人身分而言,原則一致:多數內銷5%、外銷0%;小規模有查定制規則。
Q6:想外銷或跨境接案,有稅務差嗎?
出口零稅率、跨境電商另有簡易登記/申報機制;務必保留外銷證明與金流憑證以適用零稅率。
Q7:公司長期不配股利會被加稅嗎?
未分配盈餘須加徵5%留抵稅(Profit Retention Tax)。
Q8:個人綜所稅級距怎麼算?
2024–2025年為**5%、12%、20%、30%、40%**五級距,採超額累進。